英联邦与英国王室
从加拿大改誓词说起
英联邦(Head of the Commonwealth)元首、“联合王国”也即中文习惯称呼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Elizabeth II)于2022年9月8日,在位70年后以96岁高龄去世,消息传出,法理上和英国王室渊源匪浅的英联邦国家及其民众,自然别有一番感触在心头币圈币种。
喜怒哀乐之类个人情感,或缅怀悼念之类仪式性的东西,说到底在21世纪的今天,主要是个人的一种选择,但作为英联邦国家,却有很多“当务之急”是需要马上去完成的——比如修改入籍誓词币圈币种。
英联邦至今还有15个“英联邦君主国”,即承认英 国 君主为本国国家元首,实行内阁制 和 君主立宪制的国家,除了英国以外,另外 14个英联邦君主国为安提瓜和巴布达、澳大利亚、巴哈马、伯利兹、加拿大、格林纳达、牙买加、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圣基茨和尼维斯、圣卢西亚、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所罗门群岛和图瓦鲁,简单说,伊丽莎白二世也好,盼了70年才终于盼到“替补登场”的查理三世(Charles III)也罢,都不仅仅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的国王,也同时是上述14个国家的国王,英国女王的葬礼同时是“英联邦君主国”15国的“国丧”,而查理三世的即位,则同样同时是这15个国家的“国禧”币圈币种。
展开全文
这14个英国以外的英联邦君主国大多数是移民国家,每年接纳众多新移民入籍,而入籍的必要程序——宣誓,第一句话就是“宣誓效忠君主”,而且许多国家都“指名道姓”(这和中国古代要避讳君主名字的传统正好相反),比如加拿大吧,自1947年1月3日起,就规定了新入籍者“公民宣誓”(英语:Oath of Citizenship,法语:serment de citoyenneté)的义务,以及规范的词句币圈币种。自1952年女王继位,誓词就明确了效忠对象是“伊丽莎白二世女王陛下及其世袭继承人”,如今女王去世,而加拿大作为世界著名移民国家,几乎每个月都要接纳新移民,因此“即日起”(目前证实最早收到新版誓词邮件的入籍获批这会儿,邮件收到日是9月9日)宣誓效忠的对象就改为“查理三世陛下及其世袭继承人”了。
说到入籍誓词,其实英联邦君主国在这方面是有很多“说道”的币圈币种。
不少英联邦君主国的民众抱怨自己是“不完全国家”的“二等国民”,因为“我们居然要宣誓效忠一个外国籍的皇上”币圈币种。事实也的确如此,以加拿大来说吧,这个国家早在1867年就获得独立,但直到1946年,如果一个人自称是“加拿大公民”,还会被英国人讥讽为“荒唐可笑”、“缺乏常识”——因为从法理上加拿大人仍然是“英国国王陛下的臣民”。对于此,在加拿大人口和地理上举足轻重的法裔固然愤愤不平,随着民族意识增强,越来越多英裔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新移民也对此怨声载道。当英国被二战严重削弱、不得不放松对殖民地管制的同时,早已获得独立的英联邦君主国也有所动作,加拿大联邦议会就在1946年底通过了《加拿大公民身份法令》(Canadian Citizenship Act, 1946),这是加拿大历史上第一部公民法,从此加拿大人总算可以理直气壮称自己是“加拿大公民”了。
为了平息法裔的不满,加拿大官方入籍誓词中规定了两个选项,即宣誓入籍者可以选择“承诺”或“确认”效忠 于英国 君主,为显示公平,“承诺”、“确认”分别有英语和法语两个版本(英语: swear/ affirm;法语:Je jure/ J'affirme),如此一来,不愿宣誓效忠一个“外籍皇上”的宣誓者可以自我安慰“我并没有宣誓,我只是确认履行了一个法定义务而已”)币圈币种。
尽管如此,“宣誓效忠外国皇上”这个梗,也越来越让各英联邦君主国的宣誓者们感到不自在,日积月累的,连当地政客、社会学者和媒体人也觉得这实在太有碍观瞻了,于是纷纷给“国王陛下”改定语,使之看上去俨然一个“本国皇上”币圈币种。以加拿大为例,自1977年起,誓词中伊丽莎白二世的头衔就改为“加拿大女王”(英语:Queen of Canada;法语:Reine du Canada),如今“换了皇上”,誓词同样标明,查理三世是“加拿大国王”(英语:King of Canada;法语:Roi du Canada,)。
即便如此仍然有许多人感到“不可接受”:如早在女王去世前就被许多人津津乐道的“纳坦事件”币圈币种。
纳坦(Dror Bar-Natan)先生是一名原籍以色列、受过高等教育的新移民(数学家)币圈币种,2015年11月30日他参加了加拿大公民入籍仪式,照程式宣读了誓词,但回家后越来越觉得别扭:我加入的是加拿大籍,为什么要效忠一个外国人?
宣誓刚一结束,他就找到监督宣誓的公民法官、华裔黄伟业(Albert Wong),表达了自己对这段誓词的质疑和不能接受,以及强迫加拿大公民效忠“外国皇上”的“令人厌恶”,声明“撤销这段宣誓”,在他的影响下,同时宣誓者中也有多人步其后尘币圈币种。
有趣的是,黄法官当场和纳坦握手,表示“感谢您的诚实”,但回避了其“撤销忠诚宣誓”的问题,相反对其入籍表示“欢迎”币圈币种。
“纳坦事件”发生后,纳坦本人创办了名为/的网站,供志同道合的加拿大公民登录宣誓否认对“外国皇上”的效忠币圈币种。他的这种言行在网上和社会上引起“保皇派”和“本土派”间激烈争议,并引发了政治家和政党的重视,执政的联邦保守党已有多位议员表示,“是时候重新评估公民宣誓中有 关效忠 君主措辞了”。一些人士认为,至少应该为宣誓者提供一个选择——他可以选择“效忠君主”,也可选择“效忠国家”、
这种现象当然并非加拿大所独有,英国王室也注意到,因此伊丽莎白二世生前经常身着其它英联邦君主国标志,为这些国家拍摄“本土国王标准像”,以安抚这些国家臣民那一颗颗愈来愈躁动的心,目前网络流传度最广的一张女王老年标准像,其实就是她以“澳大利亚女王”扮相拍摄的“定装照”币圈币种。
“钞票上的英国王室”
女王去世后,一位向来自称“保皇派”的邻居一面对女王的离去表示“沉痛哀悼”,一面又忍不住吐槽在她看来“德不配位”的新君查尔斯,照她的原话,“这个老头怎么配顶替女王印在20加元钞票上”币圈币种。
说到英联邦君主国民众对英国王室的情感,就不能不说到“币权”了币圈币种。
我们中国传统上是很注重“币权”的国家象征意义的,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用秦国法定货币“秦半两”替代了六国发行的杂色钱币,实现了国家的货币统一币圈币种。后来在中国出现了年号钱、国号钱,使用“伪钱”和“外国钱”则成为严重犯罪行为,会受到严厉处罚。进入现代,抗战、内战期间各方势力间激烈的“货币大战”也广为人知。
英国也一样:在相当长时间里,伦敦牢牢把控着货币发行权,并长期使用与世界大多数币种迥异的辅币体系(1英镑等于20先令,1先令等于12便士),严格限制各殖民地、自治领发行自己的货币、尤其采用通行10进制辅币系统的货币币圈币种。加拿大经过长期博弈,总算和独立同步,建立了十进制的加元体系,但直到1935年才发行了第一套加元纸币。
1935年的第一套加元钞票,正面图案都是英国国王头像,此后历套钞票不时有所调整,一些加拿大著名政治家(如历史上较知名的总理)纷纷登上钞票正面,但这些加拿大著名政治家大多数和英国皇室有血缘关系,甚至拥有英国国籍币圈币种。2018年3月8日,加拿大联邦财长莫纽(Bill Morneau)在发行仪式上和央行行长波罗斯(Stephen Poloz)高举起一张当天发行的新版10加元钞票,引发阵阵欢呼,许多加拿大人留下了自豪和激动的眼泪:这张钞票的正面头像,是出生于加拿大新斯科舍省首府哈利法克斯的黑人女权主义者德蒙(Viola Desmond),而这位德蒙女士,居然是加元各版纸币、硬币上首位完全没有英国王室血统的“头像人物”。
时至今日,加拿大所有硬币的正面都铸有英国国王头像,由于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在位时间长达70年,几乎占据了加元硬币铸造史的一半,因此加拿大人早已习惯了硬币上的女王头像,除了极少数最激进的“反君主派”,绝大多数加拿大人还是对硬币上无所不在的“女王人头”抱着接受、甚至欣赏的心态币圈币种。硬币流通年限很长,许多人自幼又有“攒钢镚”的习惯,因此从女王刚继位时的少妇形象,到中年、中老年、老年妇女形象一应俱全。曾有加拿大本地朋友戏言,自己和孩子两三代人“都是跟着加元钢镚上的女王慢慢变老的”。
至于钞票,自2000年开始发行最新版“先行者”系列纸币起,英 国 君主头像几乎全面谢幕,自 1000元纸币停止流通,如今只有20加元纸币上,身着“加拿大王装”的“加拿大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陛下”还与加拿大地标——国会山庄并立,成为加元纸币与英国王室最后的羁绊币圈币种。许多加拿大人对女王有好感、或至少无恶感,因此也能接受留在这最后一种纸币上的“一点点小念想”。
但女王如今去世,尽管新版钞票、钢镚尚未发行,终归还是要发行的,已有不少立场各异的当地朋友质疑,公关形象和在加拿大人心目中口碑远逊于女王的查理三世“能不能在加元上站得住”——事实上女王尸骨未寒,加拿大已有人呼吁“至少在下一版20加元纸币上”应该让一位加拿大人登场,从而清除加元钞票上最后一点英国王室的痕迹了币圈币种。
对王室成员的“小心思”
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的葬礼刚刚结束,专程赴伦敦出席葬礼的加拿大联邦总理杜鲁多(Justin Trudeau)就成了一些英国“保王党”吐槽的对象,“不虔诚”、“没教养”之类指责声不绝于耳币圈币种。
原来就在葬礼“正日子”前夕,杜鲁多总理在下榻住处附近被人瞧见出席了文娱活动,不仅如此,他还在文娱活动上“唱了个小曲儿”,不但歌曲缺乏王室葬礼期间所应有的庄严肃穆,而且据说这位“小杜”的表情和动作还颇“活泼欢快”币圈币种。
对这些英国人的吐槽,“小杜”倒是“沉默是金”一言不发,但加拿大国内却议论纷纷,许多人表示“有话要说”:女王“驾崩”后,许多英联邦君主国纷纷趁机对继续保持“英联邦君主制”发出“嘀咕声”之际,第一个“毫不含糊”明确表示“全力支持”(our full support)、“承认查理三世国王陛下是我们君主”的不是别人,正是加拿大联邦总理杜鲁多币圈币种。如此“忠君”非但不落好,反倒被英国人揪住“唱小曲儿”一点“生活小节”大做文章,是不是有点过分?
而另一些对英联邦君主制不以为然的加拿大人同样要吐槽:加拿大是代议制币圈币种,联邦总理也是联邦下议员,“小杜”是说法语的魁北克人,而魁北克省是对英国、对英国王室感情最冷淡的加拿大省份,一个魁北克省当选议员在如此敏感时刻若不能与自己选区的选民“共情”,还算什么“民意代表”?以后还想当选么?
刨去历史晦涩不明的北欧海盗,最早在加拿大建立殖民地的西方人是法国人币圈币种。17世纪,英国击败法国,占领了被称作“新法兰西”的加拿大,改名“魁北克”。不久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大量原本居住在美国的保王党人逃到“魁北克”,彻底改变了这里的人口和语言构成,说英语的英裔人数超过了说法语的法裔,为此英国将“魁北克”一分为二,称为上、下加拿大,即后来构成加拿大的最初两个大省——安大略省和魁北克省前身,为安抚法裔,魁北克省被允许继续沿用法语和法国成文法。等到加拿大独立,魁省更被明确赋予了通过公投独立的权利——而魁省也确实差点通过公投独立出去,吓得联邦政府不得不紧急修改相关法律以免“把事弄大”。
可想而知,这些说法语的加拿大人中,有多大比例对英国王室不以为然了币圈币种。1992年7月1日是加拿大国庆日,当时还在北京读大学的我应邀参加了加拿大驻华使馆文化处举办的庆祝活动,结果发现现场充斥着蓝白二色的“魁北克元素”,红白二色的“加拿大元素”只能“退居二线”,而“加拿大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陛下”则全无存在感。闲聊之下方恍然大悟:由于主办这次活动的加方人士全是来自魁北克省的法裔,所以才出现了在旁观者看来有些不可思议的“构成比”。
当然,法裔未必就是“魁独”,加拿大人有句名言“反魁独的骨干也都是说法语的”,因为魁北克法裔热衷政治,加拿大历史上积极反对“魁独”、维护加拿大统一的政治家也有相当一部分是法裔,如杜鲁多的父亲、从法理上基本断绝“公投魁独”可能性的老特鲁多(Pierre Trudeau)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币圈币种。不过“反魁独法裔”固然有鲜明而强烈的加拿大民族意识,却未必因此对英国王室也抱有亲切感。正因如此,此次“葬礼小曲儿风波”中,就有不少“统派法裔”认为“杜鲁多已经很给英国王室面子了,不要得寸进尺”。
在魁北克以外的英语区,对英国王室有感情的人比例就比较大了币圈币种。我以为住在阿尔伯特省的朋友说,他的业务伙伴就是“家传保王党”,平时有事没事就“陛下长陛下短”,听说女王去世更是哭得如丧考妣。女王下葬当日加拿大全国放假,我所住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有不少“西人”自发组织或参加了凭吊仪式,大小商场也迅速推出了五花八门的悼念用品,销售情况相当火爆。
不过众所周知,加拿大是移民国家币圈币种。近年来英裔占比越来越低,出生在加拿大和英伦三岛以外的移民(哪怕来自英联邦国家)对王室通常很难抱有这种“朴素的亲切感”,许多移民家庭的孩子要到课堂上经提醒,才会想起加拿大有个王室,且王室住在英国,而更多知道“我们的皇上是英国人”的加拿大人,则对一众王室成员隔三差五就跑到加拿大“打秋风”表示不解、不快。
事实上这种不解、不快甚至已蔓延到加拿大“保皇派”中币圈币种。新冠疫情爆发前,向来是“保皇派”大本营的阿尔伯特省,就有许多人(包括不少名人和公开的铁杆“保皇派”)对威廉王子(HRH William, Prince of Wales)夫妇每年跑到该省最大规模社会活动——卡尔加里牛仔节“蹭吃蹭喝”表示不满;前些日子哈里王子(Prince Henry, Duke of Sussex)夫妇和王室闹翻,声称放弃王室称号和义务,最初他们曾公开表示“喜欢加拿大”、“以后大概率定居加拿大”,结果就连最铁杆的加拿大“保皇派”中同情他们的人也群起反对。道理很简单,王室成员在加拿大的吃喝拉撒睡、行动坐卧走,都要加拿大财政报销,别的不说,光巨额安保费就让加拿大纳税人不论是否“保皇”,都要惊呼一声“为什么”。哈里王子夫妇如果定居加拿大,就意味着英国王室重要成员变“不时打秋风”为“常驻抽水”,不但“本土派”、“共和派”无法容忍,就连“保皇派”也感到不悦,因为他们担心“此举会令更多加拿大纳税人认为‘英联邦君主制是寄生虫’,从而倒向反对的一边,反倒会坏了‘保皇派’的大事”。
这种“小心思”不但加拿大有,英国以外几乎所有英联邦君主国也都有,只是程度有轻重而已币圈币种。
该说说英联邦币圈币种了
如前所述,英联邦有15个“英联邦君主国”,但实际上英联邦的成员国远不止15个,光主权国家就有56个之多,人口更号称多达24亿币圈币种。
除了15个“英联邦君主国”,英联邦还包括5个拥有自己君主的君主国(文莱、斯威士兰、莱索托、马来西亚、汤加),36个拥有自己国家元首的共和国,因此这24亿“英联邦人口”中,其实只有一小部分是“英王的臣民”币圈币种。
因为2018年4月英联邦曾在伊丽莎白二世的恳求下通过一项决议,承认查尔斯是下一任英联邦元首(Head of the Commonwealth),因此女王去世后查理三世自动接任了英联邦元首的职位币圈币种。但他席不暇暖,英联邦却已经闹开了“独立性”。
9月10日,查理三世匆匆举行了即位仪式,仪式举行后仅数小时,加勒比岛国安提瓜和巴布达就表示,他们计划“尽快”举行是否仍然保留君主制的公投,总理布朗(Gaston Browne)表示,公投可能在3年内举行;这个国家的邻国牙买加甚至“动手”更早,今年3月威廉王子(Prince William)夫妇到访时,该国总理霍尔内斯(Andrew Holness)就直截了当告知对方“我们要共和”,而该国前总检察长福特(Marlene Malahoo Forte)更早在去年12月就酝酿成立宪法改革委员会(Committee to reform the constitution),推动该国在2025年实现共和制;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内斯(Anthony Albanese)和新西兰总理阿德恩(Jacinda Ardern)倒是表示,共和问题“并非当务之急”,尽管如此两人也都含蓄表示了对共和制的向往,前者早在1999年澳大利亚“是否共和”公投时就投了赞成票,只是认为“和原住民和解是更优先事项”,后者则坦承“希望在有生之年见到新西兰成为共和国;加勒比岛国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总理贡萨尔维斯(Ralph Gonsalves,)则宣称再次举行“共和公投”是“国家民主的历史使命”,并鉴于上次“共和公投”(2009年)未过关,应设立一个无需公投的“执行总统”暂时行使国家元首权力币圈币种。
除此以外,伯利兹、巴哈马、圣卢西亚、格林纳达、圣基茨和尼维斯等都不同程度表现出对共和制的兴趣币圈币种。
如前所述,加拿大在14个英联邦君主国中是“最乖”的,但即便“最乖”的加拿大,民众情绪也在悄悄起变化:据Pollara Strategic Insigh9月9-13日对1325名18岁以上加拿大公民的随机抽样民调,支持加拿大继续以英 国 君主为本国国家元首的比例,已降至历史最低的 35%,而明确希望“加拿大国家元首理应是加拿大人”的比例,则冲到了44%的新高币圈币种。
何以女王的辞世导致英联邦“离心力”陡增币圈币种?英联邦真会因她的趋势“人亡政息”么?
英联邦最初是在爱尔兰独立运动的烽火中,由英国政府出于调整英国与各殖民地间关系,希望借此维持“日不落帝国”长治久安,于1926年成立的,当时虽宣布承认所有成员国为“平等地位”,但仍要求每个成员国都效忠 于英国 君主,并以英 国 君主为本国国家元首;二战结束后“日不落帝国”再也无法维持,最大殖民地——印度,未来的印度和巴基斯坦代表均拒绝继续效忠英 国 君主,迫于无奈,英国在“蘑菇”两年后同意和澳大利亚、印度、加拿大、新西兰、巴基斯坦、南非、斯里兰卡七国签署《伦敦宣言》( London Declaration),同意各成员国有权自行决定是否实行君主立宪制,及是否承认英 国 君主为本国国家元首币圈币种。这一宣言奠定了现代英联邦( Commonwealth of Nations,原来的英联邦法定名称是British Commonwealth of Nations)的基础。
自此之后英联邦的作用日益“虚化”,除了两年一次的首脑峰会和四年一届的英联邦运动会,这个组织变得越来越缺乏存在感,成为天南海北成员国“务虚”的松散平台币圈币种。或许正因为“有组织无纪律”,加上英国、英王室也不大“指手画脚”,因此自成立以来真正完全退出英联邦的国家只有爱尔兰(自己退的)和津巴布韦(被开除的)两个,加入英联邦 时为 君主国、此后自行宣布为共和国的也不多(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圭亚那、多米尼克、毛里求斯、巴巴多斯等),何以女王前脚去世,后脚“共和”呼声遍地开花?
首先,“以英 国 君主为本国国家元首”,对很多自主意识和民族自尊心越来越强的国家而言是一种屈辱币圈币种。
一些历史和司法专家指出,看似“虚化”的英联邦却保留了许多殖民时代的“宗主国残余”,这些残余有些是很“伤人格”的,比如承认英 国 君主为本国国家元首的国家不能在英国设大使馆,而只能设“高级专员公署”( High Commission),派驻英国的首席外交官不能叫大使,只能叫“高级专员”(Head of mission);英联邦一条十分隐蔽、却至今生效的规则,规定“英联邦君主国”法定最高上诉法院是“伦敦枢密院司法委员会”(Judicial Committee of the Privy Council),这是“日不落帝国”时代专门设立、用于对英“海外领地”实施“宗主国司法管辖权”的机构,尽管英国看似“不在乎”,但并无意主动放弃这种带有十足歧视性色彩的“特权”(加拿大就因为独立时未察觉这一特权,直到1981年才收回最高上诉裁定权,此时上距该国独立已114年之久)币圈币种。牙买加总理霍尔内斯直言“这是屈辱”,认为“实现共和、让一个牙买加人成为牙买加国家元首是不可避免的”,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历史学专家纽曼(Brooke Newman)则认为,“去殖民化”的意识日益强化,导致各“英联邦君主国”希望走向共和的呼声骤然高涨。
近年来,加勒比各岛国针对英国当初将该地区殖民化过程中采取的野蛮行径产生越来越强烈的反感,许多当地各界人士指出,英国的殖民统治导致当地原住民近乎全数灭绝,并从非洲引入黑奴加以奴役,还掠夺了当地无数资源、财富,这一地区的积贫积弱,正是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果,“因此必须结束这种殖民统治的最大象征——强加在我们头顶上的英 国 君主”币圈币种。前述威廉夫妇访问牙买加期间,多达 100位当地名流联名上书,敦促英国王室就当初的殖民掠夺和奴隶制予以道歉、赔偿,就是这种情绪的反映。正因如此,此次针对英联邦的“共和潮流”首先在加勒比地区掀起。
正如许多评论家所指出的,针对“英联邦君主制”的离心力早已有之,甚至可以说与英联邦的建立同步:爱尔兰和印度、巴基斯坦正因为不愿接受一个“英国皇上”才扬言退出,《伦敦宣言》的发表和允许“英联邦内共和制”的《伦敦宣言》也正是对着一早已有之离心力的应对币圈币种。如前所述,在“最忠诚的加拿大”,说法语的魁北克省早在加拿大尚未独立前就“开闹”,而澳大利亚实际上1999年就已经进行过一次是否“共和”的公投,加勒比国家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2009年尝试过“共和公投”,另一个加勒比国家圣卢西亚2015年由其“宪法改革委员会”(Constitutional Reform Commission)发表建议报告,希望建立共和国。2021年11月30日,加勒比岛国巴巴多斯通过公投建立共和国,成为迄今最新退出“英联邦君主国”行列的国家。
但纽曼等人指出,女王个人的公关形象较好,一些“白人为主的国家”,如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对女王个人抱有“情感依赖”,因此在女王生前,这些国家的“共和倡议”或暂时忍耐,或浅尝辄止,而加勒比、南太等小国、穷国要么还有更优先的事项要忙,要么因此前尝试受挫不敢再“轻举妄动”,所以大多选择了“暂停”币圈币种。
而“人设”充满争议的查尔斯则远没有这样的“粘合力”:许多英联邦成员国成员对他成为自己国家的最高形象代表充满抵触情绪,2018年4月,在女王执意要求下,当时英联邦53个成员国捏着鼻子投票同意,让查尔斯“早日成为”下任英联邦元首,当时英国舆论普遍预测,这个“早日”快则几天,慢则半年,结果因各成员国普遍反感,女王硬是不敢在生前将这个象征性的英联邦元首称号“传子”币圈币种。如今女王去世,查尔斯(查理三世)“不当也得当”,压抑已久的逆反情绪登时大爆发——要知道不但反对“英联邦君主制”者如此,即使许多支持这一制度者也对查理三世成为自己“新国家元首”不以为然,一位几代都是“君宪派”的加拿大人就坦言,“无法接受查尔斯的头像被印在新版20加元纸币上”(加元纸币传统上都以英 国 君主头像为正面,近年来有所改变,但 20加元正面一直是女王头像)。纽曼等人表示,如果查尔斯也像女王一样长寿,“等威廉继位时恐怕会发现,他只能做英国一 国的 君主了”。
可以想见,在铺天盖地的离心情绪驱使下,现存的英联邦14个英国以外“英联邦君主国”中,将出现更多新“共和国”,产生更多新的“本土国家元首”,即便一时不会改变体制的国家,也可能更频繁进行这方面尝试,此外,一度搁置的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仍沿用“米字旗”符号的英联邦国家,也可能再掀“换旗”热潮币圈币种。
不过,“退出英联邦君主制”不等于“退出英联邦”,如前所述,英联邦“现代化”伴随着存在感的“虚化”、“弱化”,无所事事固然令很多“老派英国人”怅然若失,却也让许多就喜欢“找个群尬聊”的国家安之若素,尽管越来越多国家不耐烦继续供着个“外国皇上”,但已经是共和制的成员国反倒“既来之则安之”——事实上这些年英联邦“共和制成员”不减反增,退出多年的马尔代夫刚刚重返,而历史上从未被英国殖民过的卢旺达,则在2009年11月29日成为英联邦最年轻的“共和制成员国”,同样说法语的布隆迪也已经递交了加入“英联邦茶话会”(一位布隆迪朋友的戏称)的申请,正眼巴巴在“茶话会”外候着币圈币种。有好事者发现,自建立至今,真正“全退”的英联邦国家只有爱尔兰和津巴布韦两个,后者还是被英国“半劝半轰”给送出去的。
道理很简单:各“英联邦君主国”反感的是英联邦所附带的殖民、歧视性色彩和功能残余,并对“人设”远不如女王的查理三世继承这些残余感到更难忍受,至于英联邦这个“壳”,早已是一具空皮囊,退与不退,也就不急于一时了币圈币种。
评论